2024中国“消费促进年”:旅游消费新潮流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作者:海森文旅科技 时间:2024-06-03 16:28 阅读量:0
2024年是中国首次推出的“消费促进年”。开年以来各地文旅局让人眼花缭乱的营销出圈事件,就能反映出这样的一种政策热度。近日,新华社发布的中央对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其中对旅游业是“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定位,以及新制定的“加快建设旅游强国”的目标,给业界着实打了一针强心剂!本文将探讨2024年旅游消费趋势,以及这一趋势对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旅游消费正在从传统的“看山看水”向更加生活化的方向转变。既有“诗与远方”的浪漫,也有“人间烟火”的温情。新兴的旅游理念如“反向旅游”“下沉式旅游”“摆烂式旅游”等,充分体现了生活化的旅游方式。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低线城市、本部城市和县域目的地热度和酒店入住率增幅明显。
越来越多的游客喜欢深入到度假地原居民的生活中,体验当地的日常生活场景、公共休闲空间和文化艺术活动。调查表明,超过半数游客参加了2项文化休闲活动,博物馆、网红书店、历史文化街区美术馆(艺术馆)是游客最常去的文化休闲场所,本地居民则更加偏好文化中心、电影院和商圈。
在旅游需求彰显个性的同时,旅游消费也走向成熟和理性。该花的钱不会吝啬,不该花的钱也会捂紧钱袋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盲目追逐热门旅游目的地和网红打卡点,而是选择那些性价比相对较高的小众旅游目的地。
例如,“平替韩国”的延吉、“平替东南亚”的芒市,以及小机场城市如图木舒克、保山、怀化、赤峰、和田等,这些地方在五一假期间的热度明显上升。虽然这些城市未在互联网上爆红,但其独特的风景和相对安静的环境,吸引了追求宁静和独特体验的游客。今天的旅游已经融入日常生活,看上去波澜不惊的模样,却多了份细水长流的耐心和静水深流的从容。
旅游景区和度假区一直都是大众旅游的本底资源,也是旅游经济的经典业态。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休闲街区、都市商圈承载了越来越多的客流和消费,成为旅游空间拓展、业态创新和内容创造的关键支撑。五一期间“三区一圈”(景区、街区、度假区和商圈)接待游客占游客总量的62.9%。
但是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游客消费空间逐渐从景区景点等传统旅游消费场所向“三区一圈”集中,个性化和多样需求重构了旅游产业的新格局。北京绕不开的胡同、上海“梧桐区”的浪漫、杭州的创业氛围……越来越多人喜欢“Chill Walk,City Walk”,用双脚探索城市景区景点以外的独特气质。
面对这些新的趋势,文旅从业者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深化产品体验: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和体验感,打造独特的主题游览项目,增加互动性和参与感。通过深度体验和复合业态,快速丰富产品内涵,增强游客满意度。洛阳的第41届牡丹文化节与龙门石窟、洛邑古城成为五一旅游的顶流,创下历史新高的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带动了旅游业态和体验项目的创新。
创新IP及品牌:在文旅项目中引入创意和文化IP,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通过小成本的创意设计和独特的文化IP,引爆市场热点,吸引更多游客。例如大连熊洞街,以熊北北IP为核心,配套了一系列的游乐设施和配套商业,形成了一个产业园区的新物种——熊洞街,让 “缺少商业氛围的工业园区”,成为大连城市商业消费的新地标。
整合多元场景:打破单一的旅游消费模式,整合多种消费场景。将景观融入餐厅、教育机构设立在景区、在景区设商场等,创造多业态集成的全新消费场景,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高整体消费水平。例如,杭州的湖滨银泰IN77商圈,将购物、餐饮、娱乐与西湖美景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综合性的旅游消费空间。
增强情感共鸣:打造能够引发游客情感共鸣的旅游产品和服务。通过活动策划和情感营销,让游客在旅游中找到情感寄托,提升旅游体验的深度和广度。例如,火爆的长安十二时辰,传递的是一种有代入感的“兴奋”;北方名盘这有山,为市区没有山的长春人带来一种“探索”精神的新鲜感;成都COSMO,则是为年轻人的乐观和自信打造了一处潮流宇宙。
利用数字化工具: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旅游服务的便捷性和互动性。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游客需求,精准营销,提升服务质量。例如西安城墙设置了3090个文物变形监测点,并完成了1027个监控图像数据接入信息中心,实时监控城墙墙体及附属建构筑物变形情况,实现了文保监测、客流统计、护城河水位监测、热成像周界监测及区域绊线入侵检测同步实施。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同时,保证了游客人身生命安全。
加强社区合作:与地方社区和居民合作,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通过社区参与,增加旅游产品的真实性和文化内涵,增强游客的体验感。例如乌镇采取全民NPC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增加了景区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也有效地解决了游客和本地居民之间的矛盾。通过这种方式,乌镇不仅保留了原有的生活气息,还将其升华为旅游资源,增强了游客的代入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