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2024年文旅十大投资发力点
作者:海森文旅科技 时间:2024-03-12 14:15 阅读量:0
2024年两会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和关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我国文旅市场的需求侧和供给侧都发生重大变化,众多新势力正在引领文旅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新时代下,文旅又有哪些投资发力点呢? 本文梳理了新时代的10大投资发力点!
旅游经济已经走出了为期三年的急剧衰退和深度萧条期,走过了历时一年的快速复苏,即将迎来繁荣发展的新时代!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最新部署,2024年将优化政策环境,解决堵点难点。从供需两端发力,提振旅游投资信心和消费信心。推动实施“国内旅游提升计划”“入境旅游促进计划”,以丰富优质的旅游产品供给,为国内游客和入境游客提供更多高质量旅游产品和更多便利化服务。此外,文化和旅游部还将进一步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提升文化品位、丰富精神内涵,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等。与此同时,还将建好平台载体,指导各地创新消费场景,培育新型业态和消费模式,丰富消费惠民措施、激发居民文化和旅游消费意愿、助力经营主体恢复发展。
头部5A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依然是不可替代的“吸客”主力。自2023年春节以来,旅游景区就以免费、降价和优惠策略而成为各地“抢游客”的首发阵容和主阵地,带动地方游客快速增长。“五一”假期旅游市场继续 “高开稳走、加速回暖”的态势,出游人次和旅游收入超过2019年同期数据,中秋节、国庆节假期,热门景区多次出现拥堵,南京夫子庙、西安兵马俑、泰山、龙门石窟、都江堰等景区相继发出最佳和最大承载量预警。2024年春节也不例外,故宫博物院、颐和园、杭州西湖、黄山市黄山风景区、乐山市峨眉山景区、阿勒泰地区喀纳斯景区、八达岭-慕田峪长城旅游区、枣庄市台儿庄古城、长白山等景区持续兴旺。各市场主体蓄势待发,华侨城、长白山、桂林旅游、丽江旅游、天目湖、三特索道、曲江文旅、宋城演艺等景区类企业通过升级改造原有景区、创设新兴项目、充盈文旅产品、挖掘流量活动,提升服务质量等方式夯实接待实力。
旅游度假区也一样,2024年春节围绕“欢欢喜喜过大年”,举办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和旅游活动,以停留时间长、消费场景多、产品体验深、业态融合广、要素服务全的优势特色,满足了游客“慢下来”“停下来”“住下来”的度假需求,下一步,文旅部资源开发司将继续指导旅游度假区建设,不断扩大度假产品供给,引导旅游度假区提升产品服务品质,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重点项目的扩容提质、转型升级前景无限。浙江省提出完成文旅项目年度投资3000亿元以上,培育30家千万级核心大景区;陕西省提出,发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带动作用,推进西北出版物流基地、陕西文化艺术博物院建设;四川和重庆将共同推进实施17个巴蜀文旅走廊项目。
纵观2023和2024春节旅游市场,文化遗产旅游备受追捧。全国各地博物馆、遗址公园内,游客摩肩接踵,研学游、文化主题游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文物遗址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物。不同的城市都在依托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特色底蕴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用多元化、全方位、多角度的方式探索新业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助力打造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的,实现文化遗产从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有效转化。
从消费数据看非遗文化,全域兴趣电商正在成为非遗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渠道,据《2023抖音电商助力非遗发展数据报告》显示,平台上非遗传承人带货成交额同比增长194%,成交额超过百万元的非遗传承人数量同比增长57%,购买非遗好物的消费者数量同比增长62%。绿维文旅认为,要从融入旅游空间、丰富旅游产品、设立体验基地、保护文化生态等方面,推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创新融合发展。
从投资角度看文化遗产,各地在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类项目建设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投入,尤其是抢救性修复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文化遗产两个方面。
福建省计划2024年推进46个省级重点涉文旅项目,其中超过80%项目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以及文旅与生态融合相关。
文物大省河南省更是将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置于重中之重。据梳理,在河南省2024年第一批520个省级重点建设项目中,涉及文化遗产和遗址保护项目有8个,其中6个项目为续建项目,包括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郑州商代王城遗址、仰韶村考古遗址公园及仰韶文化产业园等,且项目规模宏大,涉及近百个子项目。
“国潮”泛指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时代前沿审美和技术趋势的,具有国际视野、展现中国自信的中国商品。近年来,“国潮”炙手可热,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国家对文创事业大力扶持,“国潮”也在国人的探索创新中应运而生,成了年轻人竞相追捧的潮流。
当前国潮文创正在步入高品质、高投入、高影响力的阶段,众多文化产业都在寻找爆款、生产爆款,但爆款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新驱动,这其中,不仅包括题材创新、技巧创新,更需要营销创新和衍生商业模式创新等整个体系的全方位创新。
从旅游场景看,城市品牌文创、民俗风情文创、旅游景区文创等也开始加速市场细分,带动了相当体量的国潮文创,春节期间据多个景区反应,文创产品居然卖空了,有地方特色、创意十足的旅游文创产品成为00后旅游打卡的一个重要环节。蕴含中国故事、体现东方审美、展现中国智慧的“国货潮品”,不仅丰富着国人的美好生活,也被越来越多的世界友人所喜爱。春节期间,一批发往全球各地的精美文创产品,有来自文博文物单位的创意春联、日历、灯笼、书签和来自创意设计机构的中国传统翻花、手工香囊、非遗虎头鞋等,一件件春节特色鲜明的文创好礼,让海外友人在品鉴和使用文创产品的过程中了解中国文化。
约上两三好友、漫步城市街头、看看老建筑、逛逛特色小店、点一杯咖啡、或是品尝地道的当地小吃……慢节奏、有深度、有广度的City walk,在2023年,成为年轻人继“特种兵旅行”之后的新宠。某种程度上说,CityWalk更像是一种对城市全方位探索与观察的新视角、新方法,在追求个性与品质的时代,CityWalk的叙事模式替代了传统景区的话术表达,带有猎奇性质的行走与感知方式,开启了城市的微度假阶段,将会成为存量提质改造下促进内需的有力抓手。
与进淄赶烤、特种兵旅游、追音乐节等打卡化、效率化的旅游方式不同,City walk所代表的城市漫步强调个性化、深度化、慢节奏,不同于前者的潮流风口,城市漫步是城市传承文化历史,传播城市品牌的绝佳方式,更需要长期运维,需要商业空间、商业运营,甚至城市更新作为支撑。
City walk最重要的就是要讲故事,将城市文化遗迹、博物馆、特色文化集市、休闲公园、城市更新点等串联,体验街巷烟火气的同时,传播城市文化品牌。如北京亮马河,通过改建驳岸、绿化美化、照明亮化、动植物保护、活动运营等手法,用6公里长的河段串联起「2湖24桥18景」,成为市民在城市漫步自然的休闲中心。
随着文旅持续复苏,2023年全国营业性演出实现整体井喷增长的同时,小体量的原创剧、景区微型演艺、城市商业微型剧场也成为市场亮点,“演出+文创”演出+咖啡等跨界特征明显。
以沉浸式体验、场景式消费为突出特点的小剧场、演艺新空间、小型音乐现场等新型演艺空间建设明显提速,场所数量和演出场次均较2019年上升超过50%。景区、商业街区、产业园区、电影放映厅等不同场景下的新型演艺空间,成为城市文旅的抓手之一,以一个演出空间带动一个片区的消费,成为演出新业态和文化消费新场景。
大唐不夜城街区的“李白对唐诗”“盛唐密盒”、进驻商场的“来疯喜剧”、沉浸互动戏剧《偷心晚宴》《现在开市》,都属于小空间演艺,因其互动性强,将成为下一步演出繁荣最重要的领域,市场需求将吸引更多专业戏剧创作机构进入沉浸式、互动式演艺新赛道。
1月1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筹划在今年创作播出100部主题优秀微短剧,推动一批实体取景地跟随微短剧的热播“出圈”,塑造一批古今辉映、联通中外的文化标识和符号通过微短剧全球传播,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微短剧+文旅”融合促进消费的新模式,营造跟着微短剧去全国各地“打卡”的新风尚。
在必须拥抱文旅的时代里, “影旅联动”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新机会,“微而精、短而美”的文旅微短剧在某种意义上被认为“影视+文旅”模式的“轻量版”,有着投资小、风险低、节奏快、周期短的特点,可依托高传播性和高种草率,将线上 “流量”转化为线下愿意来消费的游客!
创新突破必须结合城市特点和需求具体分析,需进一步打开视野,如与电竞、动漫等当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文娱形态结合,才能吸引更多消费者进入相应场景。
文旅微短剧创作,要深度挖掘并展现各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底蕴、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独具匠心地选取各类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作为故事背景,无论是地方方言的融入,还是传统服饰、民俗活动的再现,甚至是当地特色的美食美景,要在剧中得到细腻呈现。这样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般体验到异域风情的魅力,从而对旅游目的地产生深厚的兴趣和向往。
这对于旅游目的地既是指引,又是方向,为文旅宣传揭开新的篇章。微短剧能成为文旅宣传更优载体,是多业态转化和营销裂变的新模式。
夜间旅游的发展,不仅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后疫情时代,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扩大内需的落脚点。各地都在积极创新品质化、特色化的夜间文旅消费体验产品,丰富夜间文旅消费产业链条,高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基于市场需求,融合特色文化符号、生活氛围,培育夜购、夜宴、夜宿、夜读、夜娱、夜展、夜游和夜市等多种夜间文旅产品和业态,让夜晚亮起来,人气聚起来,商圈火起来,财气旺起来。
围绕亲子、研学、演出、博物馆、滨海等消费热点,举办重点夜间文旅消费促进活动,涵盖音乐节、展览季、美食露营、非遗展演、主题集市等多种形式。
另外,各地还要不断强化“夜经济”的品牌打造,激活夜间文旅消费动力。如广东夜间文旅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已涌现出广州的“Young城Yeah市”,佛山的“夜佛山”,惠州的“夜色惠精彩”,江门的“夜侨都”等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在省内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品牌项目。
冰雪产业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与其他领域的创新融合发展,将进一步拓展冰雪产业的发展空间。文化和旅游部这几年也在不断持续推动冰雪旅游发展,积极回应市场变化和游客需求,引导冰雪旅游市场主体提升服务品质,不断优化消费环境,推动冰雪旅游与相关行业融合,通过扩大冰雪旅游优质产品供给。
这个冬天(北京冬奥会后第二个冰雪季),“冰城”哈尔滨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因冰雪旅游火爆出圈,2024年元旦假期,累计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旅游收入创历史新高。春节8天累计接待游客1009.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4.2亿元,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总收入均达到历史峰值。河北崇礼区作为冰雪旅游的热门目的地,春节期间接待了高达47.38万人次的游客,并实现了5.21亿元的旅游收入,彰显了崇礼在冰雪旅游领域的吸引力。
冰雪与健康、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创新融合发展成为趋势。在冰雪运动普及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逐年增加,冰雪文化旅游持续升温,用“冷资源”撬动“热经济”,已不再是东北的专属,各城市公园、各景区需不断推出冰雪游新项目,冰雪+民宿、冰雪+民俗、冰雪+康养等“冰雪+”项目的创新开发,能打开冬游“新玩法”,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另外,科技手段在冰雪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在冰雪训练、冰雪表演等领域的应用,为冰雪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数字技术正在从内容创造和生产、展览展示方式、传播渠道等多个方面,丰富着人们体验,以5G、AI为代表的新技术为沉浸式文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去年3月,文旅部发布的《关于开展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推荐遴选暨培育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对于纳入培育试点名单的项目,文旅部将在项目发展、人才培养、交流合作、宣传推广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更好发挥项目的试点先行作用,为智慧旅游新产品、新业态的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探索模式,积累经验。
从市场端来看,虽然当今“90后”“00后”对互联网生活的形影不离,线上互动方式虽然满足了年轻人对于娱乐诉求的便利与效率,但线上却始终无法带来身临其境的、全方位的刺激体验。因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社交与体验放到线下空间,而有趣的互动、有代入感的沉浸式体验就成为首选。
对于文旅企业而言,依托原有的“门票+游玩+住宿”的传统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业绩以及游客需要,打造第二收入增长曲线成为当务之急。而沉浸式文旅产业的打造不仅可以提升消费者的游玩体验,还能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营收收入,提升景区的游玩率。
数字化产品和应用要在体验方面不断创新,游客的好奇心和分享欲望成为了数字化创新的强大推动力,AR明信片、遥在幻境、全景交互机器人等还可以形成文旅场所重要的引流媒介,提升文旅场所的知名度,形成口碑传播,从而吸引更多人前来体验。
有效的长线运营才是文旅项目实现资金回报的正轨,所以文旅项目一定要有产业运营的思维方式,通过有效的长线运营,让旅游产品具备生命力,不断地持续发展。
对于投资商来说,一个好的旅游项目依赖于一个好的商业模式,而好的商业模式必须要做到三点:让项目值钱,其次让项目赚钱,再让项目持续赚钱。而好的商业模式,需要具备以下三种思维:
· 战略思维:区别于战术思维,战术思维局限于点,比如,一个创意点、亮点、小节点,并不能带领全局,而战略思维更多的要在面上,点线面的打通,形成战略布局。
· 转化思维:要把资产、资源、资本之间的转化,做到一个有效的转化才能实现真正的经济效益。把一个资源变成资产,要注入活力、内容、新的玩法,自然就会变成一个资产,最后再形成资本之间一个良性的转化。
· 杠杆思维: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怎样利用身边的资源,整合资源,整合资本。现在市场上不缺各种各样有效的资源,不缺资本,怎样把这些资源、资本整合在一起,哪怕资金不够,作为产业运营商的思维,一样可以撬动非常好的文旅项目。
下一篇:两会代表建言背后的文旅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