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第一季度旅游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作者:海森文旅科技 时间:2025-03-24 09:57 阅读量:0
2025年第一季度,旅游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展现出诸多新态势,成为观察经济发展活力与社会消费倾向的重要窗口。从宏观经济对旅游业的全方位影响,到文旅融合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再到跨境旅游市场的双向蓬勃发展,这些动态不仅反映了当下旅游经济的运行特征,更预示着旅游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一)消费结构优化,文旅消费复苏
2025年一季度,假日经济的消费提振作用显著。数据显示,1-2月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了4.9%,快于商品零售额1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充分反映出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人们在满足物质消费的基础上,愈发注重精神层面的体验。春节期间,国内旅游出行人次同比增长5.9%。1-2月份,旅游服务平台交易额增长超过20%。文旅消费仍呈现出强劲的复苏态势。
(二)旅游需求升级,出行选择多元化
根据携程数据,春节假期期间,跨省游订单占比达62%,游客的出行半径进一步扩大。在出行方式方面,国内55%的游客在春节期间选择租车自驾出游,跟团游占比27%,位居第二。80后和90后是租车自驾的主力人群,占比高达75%。国内租车的热门目的地TOP5依次为成都、海口、昆明、三亚和广州。此外,主打舒适、休闲、省心的邮轮游深受50岁以上银发族的喜爱。携程平台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邮轮订单较去年增长了357%,其中50岁以上老人的订单量增长近2倍。
(三)跨境旅游市场显示出强劲活力
在出境游方面,2024年第四季度,携程出境酒店和机票预订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超20%,全面超越疫情前规模,彰显市场恢复的强劲态势。
2024全年通过携程旗下国际平台的酒店和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超70%,亚太地区预订量更是增长达80%。从地区分布来看,亚洲依旧是中国游客出境游的热门首选,整体格局较为稳定。年龄层面,80后、90后成为出境游主力军,分别占比36%、31%,二者合计近七成,00后占比10%,50后和60后占比较小,分别为1%、5%。但相较于2019年,2024年50后和60后的出境游旅游订单分别恢复到2019年的102%和86%。最受出境游人群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国家Top20中,亚洲国家占据主导,日本、泰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位列前五,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亦进入前十。
入境游同样成绩斐然,2024年入境游订单同比2023年增长超100%。
主要客源国top10依次为韩国、美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日本、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国内热门目的地城市top10为上海、深圳、广州、北京、成都、杭州、珠海、重庆、厦门、西安。从性别来看,男性占比64%,女性占比36%;年龄分布上,80后占比28%,70后占比20%,90后占比24%,60后占比11%,50后占比3%,00后占比7%。
我国入境游市场呈现散客化、体验内容生活化、目的地“下沉”等趋势。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报告显示,我国入境游市场呈现出四个特征:散客化趋势愈加明显;游客体验内容更有深度、更加生活化;游客进入相对小众的目的地;旅游决策更多受社交媒体影响。这也表明,通过外国游客熟知的社交媒体渠道进行国际推广将更为重要。
(一)政策驱动文旅融合,释放产业协同活力
以推动文旅消费的政策为例,各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在春节重要节点,“非遗版春节”的概念深入人心,河南开封、福建莆田等非遗热门目的地搜索热度翻倍,相关旅游订单同比大幅增长。从携程平台数据来看,春节期间非遗年味目的地例如石家庄、福州、西安入境游订单同比春节分别增长50%、52%、97%。这体现了政策驱动下,非遗与旅游融合所释放出的吸引力,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旅融合相关政策同样促进了产业的协同发展。各地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出众多文旅产品。例如“自贡灯会”和“湖南浏阳烟花表演”。
(二)“非遗”“冰雪”“避寒”引领春节新风尚
在春节期间,“非遗”“冰雪”“避寒”成为返乡多段游的三大热门路线。冰雪游热门城市包括哈尔滨、长春、北京、沈阳等,客源主要来自上海、杭州、苏州、广州、深圳等南方城市。春节期间,哈尔滨成为冰雪游最热门目的地,其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216%。避寒游中,福建厦门、广东汕头、云南昆明、广西桂林、云南大理等“北纬25度旅游黄金带”城市深受游客欢迎,汕头国内游订单同比去年春节增长39%。非遗游更是成为春节的一大亮点,蛇年春节灯会搜索量在携程平台同比翻倍,自贡中华彩灯大世界、2025粤港澳大湾区灯会等热度较高。这些充分展示了文旅融合的魅力和新业态发展的活力。
(三)数字游民、康养旅居等新业态崛起
除了冰雪旅游外,数字游民、康养旅居等新业态也在蓬勃发展。当前,中国旅居市场正从“候鸟式养老”向全龄化、多元化、智能化转型。中国旅游研究院报告显示,旅居市场需求主体多元化,20-40岁旅居者占比约60%。“候鸟型”旅居主导,超90%旅居者出行半年以内,旅居时间1-3个月占比63.8%。新兴旅居群体崛起,数字游民占比11.9%,一、二线城市“新青年”引领潮流。两会期间,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表示,去年旅居云南的人数达到389万,平均旅居的天数是80天。将近400万人,80天的旅居消费,保守的估计也得有四五百亿,这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的消费。
展望下一阶段,市场前景广阔,我们对旅游业发展充满信心。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游客对文旅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个性化、体验感等方面的要求将不断提高。文旅融合与新业态发展将持续深化,科技的应用将催生更多创新业态。随着我国免签政策的优化、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国际推广,入境游市场有望持续增长。
(一)短期:春季旅游市场逐渐升温
随着大地回春,国内居民出行需求将持续释放。以武汉为例。近一周武汉搜索量环比上周增长近一倍,武汉赏花游门票预订量环比增长超5倍,近一周湖北的搜索量环比上周上涨35%,湖北酒店预订单量环比上周增长近10%。东湖樱花园、武汉大学近期在携程口碑榜热度蹿升。来自广州、上海、北京、深圳、长沙的用户来武汉的观赏需求最高。
(二)长期:人口结构变化催生新业态
长期来看,随着人口形势变化,“银发经济”将成为旅游业的重要变量,催生出新业态和新需求。从人口形势来看,全球范围内人口结构正发生显著变化,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3103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02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6%。老年人出游意愿和能力不断提升,其对旅游产品的舒适性、文化内涵等方面有独特需求,促使旅游市场产品和服务向多元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并进一步催生出如康养旅居等新业态。
(三)国际视角:入境游市场潜力巨大
国际视角来看,入境旅游市场仍是中国旅游市场的重大机遇,孕育着万亿增量。全球范围内,其他国家入境游收入在GDP占比通常在1%到3%,而目前,我国这一比例相对偏低。保守估计,我国入境游收入的GDP占比,如果能够提升1个百分点,将催生超万亿元的市场增量,这对促进就业和稳定增长意义重大。摩根士丹利2024年一份研究报告预计,10年后(2033年),来自国际游客的收入可能从2019年的770亿美元增加到2033年的4310亿美元(GDP贡献率不低于1.5%),在未来十年为中国增加3500万个就业岗位。
从第一季度的实际数据及政策导向来看,入境旅游形势呈现出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航旅纵横大数据显示,2025年1月1日至3月4日,出入境航线民航旅客量超1496万人次,同比去年增长约27%;入境民航旅客量约696万人次,同比去年增长约29%。随着我国免签政策和入境便利措施的不断优化和推出,我国入境旅游市场正迎来新的增长契机。
基于当前经济形势和市场动态,进一步推动入境旅游发展、加快旅居市场高质量建设十分重要,对于持续释放旅游市场潜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一)做大入境游增量,共享发展新机遇
在入境通关方面:一是优化电子入境卡系统,提升自助通关覆盖率。借鉴日本、马来西亚等国经验,提前采集入境信息,推广自助入境闸机,减轻人工窗口负担;二是优化口岸服务,推广微笑友好通关体验。强化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设立多语种智能引导系统,加强跨文化沟通培训;三是优化外国游客网络使用环境。在符合国家安全规定的前提下,定向开放特定境外互联网服务,加强与国际支付机构、通信运营商合作,提升游客数字化便利度。
在国际推广方面:一是培育多元化传播主体,拓展不同传播平台和渠道,形成同频共振的海外宣传体系。围绕整体形象和品牌塑造,可利用国际化平台在目的地搜索、境外当地引流、游客口碑传播等方面的流量优势,通过这类平台在全球各国投放入境游的宣传内容,多渠道、一站式强化对当地市场受众的传播影响;二是充分用好海外社交媒体“游戏规则”,借助新媒体扩大中国入境游的海外影响力;三是依托国际旅游平台优势,打造入境游旅游产品、上线主题推广活动。可由国际旅游平台基于自身全球资源、受众喜好和品牌调性,以国际化思维为入境游目的地定制产品,并提供全案整合的营销方案,向世界展示中国之美。
(二)优化离境退税机制,激发入境消费新动能
一是加快“即买即退”政策推广。“即买即退”现仅在部分重点商圈和核心景区试点。繁琐申报手续与上升的运营成本,使商家参与积极性不高,阻碍政策推行。应当加快政策的普及与落实,推动“即买即退”从试点重点区域向全国范围拓展。同时,要及时且有效地监督参与“即买即退”政策的商家工作状况,保障政策能够切实惠及消费者。
二是拓展线上退税渠道。建议充分挖掘国内旅游平台与支付平台的资源优势,构建更为完备的电子化退税体系。在现行由银行主导的退税流程中,可引入在线旅游平台等主体,通过授权委托的形式参与线上退税或退税预审批环节。外国游客通过旅游平台预订行程后,能在线上传发票、退税单等信息,借助平台金融服务完成自动化退税,或在线录入、核验退税商品信息。这既能缩短游客在机场海关等待时间,减轻海关压力,又能提升游客体验,增强市场国际竞争力,促进入境消费。
(三)推动旅居市场转型,打造高质量旅居新生态
当前,中国旅居市场正从“候鸟式养老”向全龄化、多元化、智能化转型。
然而,中国旅居市场存在以下痛点和难点:一是产品同质化严重,传统农家乐与民宿多陷入价格战,在服务内容、特色体验上缺乏差异化,难以吸引游客的持续关注与深度消费;二是小规模经营导致道德风险频出,分时权益这种新兴的预充值模式虽有创新,但存在商户违约隐患,游客交付预充值费用后,可能面临商户跑路、服务缩水等风险;三是产品标准化缺失,区域发展失衡使得不同地区的旅居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同时服务标准化缺失,无法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高品质需求;四是城乡二元结构下的资源配置有待优化,乡村旅居地的医疗资源匮乏,交通设施也存在不足,严重限制了乡村旅居规模的进一步扩张。
为促进旅居市场高质量发展,建议培育连锁型标准化旅居品牌。通过统一标准、形象与管理,整合资源打造一站式服务。积极提供政策支持,如在中国旅游产业基金下设立旅居产业投资子基金,提供旅居产业培育专项补贴,鼓励对连锁旅居品牌企业减免部分所得税。